四川省兴文县老科协 蒲宇伦
他,中国林业乡土专家!
他,中国农村科技创业致富带头人!
他,中国优良巨黄竹品种的培育选育研发者!
《巨黄竹种》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发给的商标注册证。
他,兴文苗乡振兴乡村竹产业的领军人!
他的名字叫朱长华,四川兴文县莲花镇人,他和他的贤内助王玉,共同打拼,艰苦奋斗,创建了四川兴文林农优良竹种专业合作社。
《优良竹种专业合作社》是一个质量诚信双优示范单位,“3·15”诚信经营、放心消费示范单位。其巨黄竹系列产品(含竹笋),在全国品牌调研推广活动中,被推荐为《中国著名品牌》。
他,曾经外出务工,在外打拼,寻找致富之路,虽然也靠勤劳吃苦获得不菲的收入,但心里老是不踏实,总是思念家,思念老父老母;总是牵挂家乡的那山那水那片留下深深脚印的热土。为了回报家乡,建设桑梓,毅然决定回乡创业。
家乡莲花,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镇,除了种植养殖没有其他企业。朱长华凭借他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和曾经在乡村林场工作的实践经验,对生长在家乡土地上的竹类品种很感兴趣,通过看书在百度搜索有关竹类的知识,实地考察,重新认识本地常见的斑竹、水竹、苦竹、慈竹、楠竹、栖凤竹等各种竹的优点、优势和弱点。经过近二十年的搜寻探觅,挖掘竹类优良品种,从优中选优,发现硬头黄竹干结实又很坚硬,不择土壤生命力强,绵竹竹干粗长得高有韧性,如何把两种竹的优点结合起来,培育出一个新品种,一定是很有价值的。按照他的创新思路,经过几年的培育,选优,再培育,再选优,皇天不负有心人,科学创新出奇迹,终于培育出了一种理想的新品种。专家对新品种竹的分子进行鉴定,确认巨黄竹的分子源自硬头黄、绵竹,属于杂交品种。巨黄竹的生长表现则是遗传了硬头黄竹耐干旱,纤维含量高和绵竹发枝高,竹杆粗壮的特点,双亲的优点兼具,是难得的纸浆竹优良品种。良种名称为巨黄竹。 通过种植成林后与母体竹的对比,新品种,产量高耗费劳动力少,年亩产达6-7吨;幼苗种植成活率和当年发笋率达99%以上,有了十分可观的效果。在县林业主管部门市林科院专业技师的指导下,朱长华把新品种培育反复试验的过程,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总结,整理出详细的资料和数据,逐级上报,经过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良种《巨黄竹》,并于2016年四月发给《林木良种》认定书,2021年《巨黄竹》审定为《林木良种》,宜宾纸业实验报告认可为一类竹,贵州赤天化纸业公司化验结果;该竹纤维长,细浆物性指标较高,能得到漂白硫酸盐纸浆国家标准的优等品竹原料。优良巨黄竹在一位土专家的培育下遍布半个中国,这个新品种为中国竹产业做出巨大奉献,兴文县是巨黄竹发源地,也被命名为《中国巨黄竹之乡》。
四川兴文巨黄竹种苗和种植示范林基地分布在四川兴文县莲花镇、五星镇、叙永县江门镇……
朱长华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巨黄竹有以下优势:
一、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强。不怕大风吹、抗雪压,抗冰雹,抗洪水,耐干旱,遭火烧山后不用再种;一年自然成林,无论天干雨涝不息年,成林后不用施肥、管护、同样生长良好。今年西南各省特别是成渝各地及宜宾兴文遭受历史上罕见的40多天40度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,许多竹林被晒干晒死,但是巨黄竹专业合作社的成林竹和种苗竹示范基地,竹叶也未干一片,仍然生长得郁郁葱葱,检验出良种巨黄竹强大的耐干旱能力。
二、有维护绿色生态净化自然环境的作用。种植巨黄竹,可以保持水土流失,净化水资源,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,释放氧气,使空气清馨舒爽,使环境优美。种植良种巨黄竹,既美化了环境,又增加了经济收入,还可获取味道鲜美的竹笋,比起种植单一的绿化植物要划算得多。乡村旅游路道两旁种植巨黄竹,还可以形成一道美丽的天然风景线。
三、笋竹两用,双向开发,提高经济效益。巨黄竹遗传了硬头黄和绵竹的基因,竹杆壮高结实,最高可达22米,主杆腰围可达30公分左右,一根重可达80斤以上;由于抗灾能力强,生长能力强,产量高,见效快,种下地后一年半成林,不开花,无病害,丫枝少、叶子少、不浮头、竹尖挺直,采伐轻松,少投人工,一亩成竹一年可收入3500元以上。竹笋鲜嫩,土中白嫩部分还可生吃,有清香的甜味,按照巨黄竹发笋率高的特点,在发笋旺季采挖,是很佳的食材,笋用竹的发展潜力巨大,初步测算每亩可年产鲜笋2500至3000千克,发笋时间长达8个月,产值可收入万元。有关竹笋的培育和竹产品加工,还有待进一步开发。
四、充分利用荒置闲地栽种巨黄竹,助农增收。
巨黄竹对土壤的适应性强,海跋1000米左右的山岭,荒土岩坡,只要有土质的地方均可栽种,农家房前屋后也可栽种,当然要保护粮食生产基地。农民把承包又闲置的荒山土地栽种上巨黄竹,放心外出打工,到成林的时候回家采伐,收获。既绿化了大地又增加了收入,让绿水青山变成真正成金山银山。
朱长华培育巨黄竹良种之路,有科技支撑,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,有林业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,有当地农民朋友的参与,可以说产业风生水起,事业顺风顺水。2015年在镇内、县内,在宜宾县、长宁县等进行区域推广,栽种面积达30000余亩长势良好;竹农增加了收入尝到了甜头。朱长华以 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顽强精神,继续进行种苗培育的探究,在家乡岩岭上的四个集体林场承包了上万亩闲荒的岩坡地,创建了五个巨黄竹种苗培育示范基地,发展了成竹示范基地。建立起林农优良竹种专业合作社;以专业合作社加协会加农户、连片集中种植销售,合作社提供种苗农户种植,采用多种形式,灵活机动,富有弹性和人性化的管理,构建合作和谐的合作社,解决了田间地角的纠纷问题。专业合作社统一给社员传授技术,统一施肥、除草,防治病虫害,统一购置机具确保种苗质量,维护合作社的商标,增强品牌的信誉。朱长华自编了这样的顺口溜:
新型模式带好头,农民致富有奔头。
专业合作有赚头,脱贫致富有盼头。
新种推广有势头,领导视察有看头。
为了扎实发展巨黄竹产业,彻底改变家乡沉睡了万年的红岩湾,罗藤岩的面貌,朱长华拿出这些年的积蓄,投资200多万元开山劈石,在悬崖陡壁上开道,从岩脚起修一条蜿蜒曲折的简易公路上岩顶。过去当地居民上岩难难于上青天,打柴割草爬半岩,上上下下历惊险,而今修起了公路,小车货车可以开上岩顶,既有利于产业的发展,竹产品的运输,也方便了家乡的老百姓,还为今后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,林业、交通部门按照有关政策,将给予资金补助,但愿早日建成一条标准的游山旅游水泥路。
春风得意马蹄疾,产业兴旺谱新篇。
科技支撑前程远,乡村振兴领军先。
朱长华夫妇创建的专业合作社得天时地利人和,良种竹种苗高效培育示范基地、巨黄竹良种科技示范基地,培育出的产品,已经在更广阔的地域推广扎根。几年来巨黄竹种苗销售全国16个省,300多个区县,其中曾是贫困县的有28个,带动全国种植发展面积约220万亩产值约75亿元,解决了大量的荒山荒地和低产低效林改造,合理利用了国家资源。
竹产业带动本地群众上万个家庭就近就业,从种竹开荒、管护、砍伐、运输、餐饮、竹笋、竹原料加工等形成一条龙,为乡村振兴助农增收,拉动内需,成为兴文苗乡一个欣欣向荣的乡村大产业。
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,绿色生态、低碳环保,以竹代钢,以竹代木、以竹代塑,是国家的发展方向,许多的竹制品已经走近我们的生活,成为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须用品。兴文县有50多万亩竹林产地,楠竹、方竹、巨黄竹是竹产业的三大支柱,是宜宾以竹代塑的积极推动县。
国家对竹产业高度重视,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,《两山理论》,指引乡村振兴,2021年国家林草局、发改委、科技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发文,以林改发[2021]104号文件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荒山荒地、江河两岸、道路两旁25度以上坡耕地培育竹林资源。世界竹子看中国,中国竹子将看宜宾,宜宾是“中国竹都”,竹子品种有480多种,兴文县是“中国巨黄竹之乡”,巨黄竹的发源地,“中国四季鲜笋之乡”等,朱长华有了一个新的想法,准备申请把更多品种的竹种子送往太空实验舱培育,未来将增加新的品种,为中国竹产业发展开辟新天地。大力发展巨黄竹产业正当时宜,前途无量,道路宽广!
朱长华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,也不是竹木专业科班出身,但是他刻苦自学,善于学习虚心向科技专家们请教,在培育良种巨黄竹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科技水平,不断增强对改变故土面貌的情结,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自觉与自信。
在合作社里他尊重劳动者,该付给农户的利润,该付给员工的工资,按时支付,不拖不欠,分文不少;对省市外远道前来购买种竹的客户,热情接待,保证品种的数量和质量,明码实价,按时交付,坚守诚信第一,信誉至上。对购买批量的区域和单位,他一定亲自前往栽种现场,进行技术交流指导。 2019年朱长华同志荣获四川省第四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银奖、2020年中国创翼“宜宾创翼”朱长华荣获一等奖、四川省第二届“天府杯”创业大赛宜宾赛区朱长华荣获一等奖。这些奖项体现了一个乡土专家、一个企业家在文化和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,创新创业的成果得到展示和肯定,人生的价值观得到体现。
朱长华创建的竹产业也正是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“以业兴县”,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部署,当地党政把他当着创新人才,对本土专家给予高度重视,被县委组织部聘请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的入库教师。
朱长华和他的妻子王玉共同创建产业也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庭,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,一双可爱的孩子 ,他们传承孝道文化弘扬优良的家风。他们把理想播种在山岩上,把朴素的乡土专家的科技论文书写在家乡的山岩上,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!